大发带人成功回血次数最多的导师

倮夷来源与其族名考证

      我国西南角上,云南东部以及宁属地方,倮夷分布极广。此项边疆民族,以前汉人均称之为'猓猡’(一作'猓猓’和'罗罗’)。抗战发生后,中央政府,以自边疆民族名称,均作犬旁,含有蔑视之意,不合政府以平等对待国内各民族的原则,特颁明令,予以禁止。凡从前作犬旁的此等字,由此一概改为人旁。倮族名称,自此遂改为'倮㑩’或'倮倮’,而'倮夷’与'倮族’一名,亦遂渐次通行。此名以外,川滇两省,俗语亦常称此族为'夷人’,川边更常称之为'蛮子’。倮夷当中,对于'蛮子’、'猓猡’两名,深恶痛绝。后者虽改作人旁,无补于事。原因是他们根本不识汉字,只认此两字含有侮辱之意,听到就感觉痛恨。至于犬旁人旁,声音上毫无区别,当然不识他们所能辨明。两名当中,对于'蛮子’一称,尤所痛恶。碰到[90]懂得汉话的生夷,如果叫他此名,往往不惜以武力相对付。据说有些地方,夷人当中,以为'蛮子’是指他们当中的强盗,所以对之如此痛恶。在另一方面,因为习惯上的关系,唤他们为夷人,是不会引起反感的。虽则'夷人’一名,当初也多少不免含有一点蔑视的成分,他们对此,倒不这样想,反而以为汉人应该这样称呼他们。如果叫他们一声'夷家’(川边读如'夷教’),以'家’表示敬意,那就更高兴了。他们对汉人尊称,也是'汉家’。如果更客气一点,便称'汉家色颇’,'色颇’(sepo)乃夷语【ꌌꁈ】中贵族(黑夷阶级)的意思。通汉语的黑夷,很喜欢人家称他们为'大黑夷’。

图片

  

图片

  

图片

  

图片

  

图片

  

图片

  

图片

  

图片

  

图片

  

图片

  

图片

  

图片

  

图片

  

图片

  

图片

  

图片

  

  政府曾经公布,以后所有边疆民族,一律皆称边民,以示平等之意。从政治眼光来看,此意固未尝不好。从科学上说,则殊不见妥当。从实用上说,亦不当方便。盖此等边疆民族,住在西南各省者种类不少。概称之为边民,含混笼统,无从辨别,极为不便。对于研究民族学、语言学等等学问的专家,尤觉此办法,大与科学原则相背驰。同时此等边疆民族,类皆不习汉文,对于边民二字,根本莫名其妙,甚至有误会其为含有侮辱意义的可能。万一不幸如此,则原来所要纠正的事,反而变本加厉,未免更糟。考倮夷自称其民族为Nosu,黑夷亦称曰No。为正名计,何不即就原音译为'挪苏’。如此既无误会可能,更无侮辱之意,岂不简单省事。

图片

  倮夷属于藏缅系民族。其人种虽与藏人及缅甸人均有区别,但其中关系,颇可寻求。他们的身材,大都比藏人矮小,比缅甸人高大。从这种看来,可说是介乎那两种民族之间。倮族语文,一字多有几个音节,重音大都在最后一个音节,文法倒装(动词置名词之后,例如'吃饭’称'饭吃’),皆与藏文及日本文相似,而与汉文不同。此点[91]即可指示,倮族与藏族,或有同出一源的可能。至其与缅族的关系,则可从其流行的一种传说,获到例证。缅甸人与倮夷,均自称为孟获后裔,以此自骄。缅甸戏中,以'八擒孔明’为一曲好戏,其用意在于抵制满人[1]当中'七擒孟获’的故事。因类似理由,各支夷人,往往争着自承为孟获嫡系,以此耀炫。按孟获本系西南边地人,容或为此等民族中的一分子。但倮夷族与缅族,发源皆远在三国时代以前。其不能大部为孟获子孙,理甚明显。大约他们之所以自称为孟获后代,不过是英雄崇拜的一种表现,与汉族的自称黄帝子孙相仿佛,并无其他深刻意义在内。

图片

  除自称孟获子孙而外,倮㑩当中,关于其民族来源,另外尚有一种神话的传说,说是天生三子,大儿子为夷人,二儿子为番人(藏人),最小的儿子乃是汉人。天爱幼子,与以平原地方,次子与以丘陵地带,高山平瘠之地,则留给长子(夷人)。

图片

  倮夷为我国西南角上土著民族中人数最多者之一,其分布在川、康、滇三省,尤以滇省为多,其次则推康省、宁属地方。至于此种民族,是否有史以来,即在此处,抑系自别处移来,则尚待考证。中西专家,对此曾有各种主张,意见始终未能一致。多数的人,以为此族系自别处移来,竹书纪年,通鉴纲目,都说是蚩尤败后,由北而南,后至西南,僻居山中,分成苗人及倮夷等西南边疆民族。据李挺先生在其所著《路南乡土历史大纲》(载《路南县乡土考辑要》,杨一波编。二十八年七月,云南大学附属中学出版,油印本,非卖品)考证,滇省县境的藏缅人(介乎藏人与缅人两种民族之间,中有一支为夷[92]人),大抵系自西北而来。西洋考据家,好几位说过,倮夷是西方(例如藏缅交界处)来的,有些则以为他们系自贵州西迁而来。在另一方面,有所谓'土著说’,说倮㑩原是中国西南部的土著民族。这种说法,可能性很不小。至少我们可以说,西南几省的倮夷不一定全是由外面移来;其中有一部分,也许原是本地的土著。这种说法,如果不错,则现在凉山区域的倮夷,即是汉时司马相如所通西南夷的子孙。湖南、贵州两省的苗族,大致原来住在平原山谷肥沃的地方,后来被汉人逼上山去。凉山倮夷,可不是这种情形。他们虽则始终占有此片区域的全部,却老爱住在高山顶上,即令耕种地方是在山沟。

图片

  倮㑩是一种安居乐业,以农业为生,异常勤俭的民族。他们的性情,大都非常严肃,不苟言笑。此点尤以凉山区的夷人为甚。他们白天在田中工作一整天,晚上回来,吃过饭就睡了。唱歌跳舞,几乎是绝无仅有。此与过着游牧生活,豪放爱玩的西藏民族,正成一种强烈的对较。

图片

  云南境内的倮㑩,大部汉化程度已深。原来风俗习惯,可说荡然无存。惟此部靠近会理边境,以及迤南一部分,则尚多少保持旧日情况。路南县境夷区,亦略具此等气概。至于宁属境内,以及川省的雷马峨屏,则迄今大部保持固有状态,就中尤以凉山区域为甚。这些地方的夷人,很清楚地分为'黑夷’与'娃子’两个阶级。此种制度,在云南境内的倮夷当中,不是各处全有的。是否以前各处倮夷,都有这种制度,现在还不敢说。现在凡是比较近乎原始社会的地方,既然大都就有这种制度存在,我们可以想象,也许原来倮夷社会,都是如此。后来部分比较汉化,是项制度逐渐被淘汰。但是另一种可能性,是当初有些地方的倮夷社会,具有此种制度,一直保留至今未变;另外[93]一些地方,则始终未有此种制度存在。

图片

  '黑夷’与'娃子’,为研究倮夷问题者两种不可不知的专门名词。'黑夷’指倮夷当中的贵族(夷语称为'色颇’)阶级。名中'黑’字,并非含有任何特殊意义(黑夷的皮肤,颜色诚然要比汉人黑些;但是所谓'娃子’或'白夷’,并不较黑夷更白)。'娃子’(小孩子的意思)是奴隶阶级的称呼,大致抄袭汉字而来。汉人谈倮夷问题,每将'娃子’称为白夷,更有将'黑夷’及'白夷’分别称为'黑骨头’及'白骨头’者。其实此皆汉人赐予的名称。在夷人中间,从没有提起'白夷’、'黑骨头’、'白骨头’等名词。他们只知道'黑夷’与'娃子’。另外汉人当中,还有一种流行的误解,就是以为'白夷’或'娃子’即系被夷人掳去的汉人;换句话说,他们以为所谓'白夷’,全体都是被掳去的汉人,或者是他们的子孙。另外一些人,将'娃子’与'白夷’加以辨别。他们说,新近掳去的汉人,称为'娃子’,这种人在夷区与被掳汉女结婚以后,才升格成为'白夷’。其实这些说法,都是莫须有的事。

图片

夷区里面的'娃子’,诚然有一部分是被他们掳去的汉人男女,或者是这种汉人的子孙;但是极大部分,乃是一种夷人。从外表看来,黑夷多半长得高大漂亮,胸脯尤其比汉人宽得多。'娃子’虽亦健壮,却要矮小些。大约除掳来汉人以外,所谓'娃子’阶级,也许是'黑夷’以外的另一种民族,在古代为黑夷所征服者。'黑夷’与'娃子’的关系,仿佛有点像帝俄时代的'地主’与'农奴’,阶级是世袭与不可超越的,奴隶并可由贵族当做财产买卖。'娃子’阶级,尤其像迄今仍在印度存在的'贱民’或'不可触’(Untouchables)阶级。它与贵族阶级的不同,一方面因社会阶层的有别,一方面因为种族上的各异。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